梵文巴利语Karuṇā)是佛教的主要教义及修行目标,英文通常翻译为同情(Compassion)。为四梵住之一。

佛教

慈悲是所有佛教教派的共同理念,意思是同情心同理心,当别人受苦时能够同情的心。在上座部佛教而言,慈悲被认为是达致今世解脱喜乐的法门。而在大乘佛教来说,慈悲更是普渡众生以及修成菩提心的法门。

上座部佛教

上座部佛教中,慈悲是四无量心所(又称住心所,Brahmavihāra)之一。四无量心所包括Mettā)、慈悲(Karuṇā)、随喜Muditā)和无分别心upekkha),有时亦会译为慈、悲、喜、舍。[1]根据巴利文经典佛陀认为四无量心适合出家人或未出家的施主修行,[2] 并认为四无量心能照耀四方,去除三毒[3]今世净心喜乐,下一世得往生天界[4][5]

大乘佛教

大乘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)来说,慈悲被提升到和般若prajña,有时译智慧)同等的重要性,是通往菩萨道的途径。[6]在大乘佛教的修行方法中,认为修行者首先要发大愿Vow英语Vow)普渡众生,然后要破除我执(self-center),见性明心,而慈悲(同情心)是破除自我中心的条件。[7]

汉传佛教观音有时亦称为“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”,是推动慈悲,为众生救苦救难的菩萨。

藏传佛教亦以慈悲为修行的首要条件,以大乘经典《入菩提行论》为入门法则。[8]

相关条目

附注

参考资料

外部链接

Wikiwand in your browser!

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. On steroids.

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,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's search results,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.

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, simple,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, safe and transparent.